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国进口B2C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都在“等风来”。这个风,便是将跨境电商新政设置“一年过渡期”,暂时搁置导致行业熔断的“通关单”。
“缓冲”政策即将发布
于4月8日开始正式执行的“海淘新政”初衷是回归税收公平、贸易公平,但最终却演绎为与公平无关的执行难题。
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表明,“过渡期”政策即将发布。不过信息的传播方式较为独特,从上周四晚间开始,消息以一种不对称的速度在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中蔓延开来。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口上,一些焦虑的行业企业各自通过核心部门的口头提醒、政府人士告知等方式获知了或多或少的提示。
其中一位接近决策的人士解释称,整个文件的核心信息,强调一年的过渡期,其间通关单可以暂时搁置,一年之后,还是按照税改整体思路来做。这意味着,在新政执行期间的行业痛点——通关单,或许可以暂时解除警报。
通关单的苛刻要求,已经导致多家企业在4月8日新政执行以来,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关进入保税区。随着库存货物陆续销售完毕,很多企业面临熔断的实际尴尬局面。
面对波动,不同企业对未来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预期。他们认为,一些对政策波动风险高度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或被迫退出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而另一些前期现金流积累较多的企业,则继续观望,盘算着先在这场波动中活下去。
更多的企业开始思考,那么一年之后怎么办?
多位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以皇家物流深圳国际快递公司为代表发问,他们的核心高端客户是那些原本计划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中国市场深耕的海外品牌。那么如何向这些客户解释,未来一年这项业务还是否可以持续?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阳光化的进口B2C跨境电商业务只是中国规模庞大的海淘市场的冰山一角。
而如何通过疏导的方式,最终确定进口B2C跨境电商这个新兴业态的本质,同时保证税收公平、贸易公平、消费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需要高度的智慧。
不断升级的中国中产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品的实际需求,是PE/VC等资本对整体行业看好的重要原因,也是前述挣扎在生死线上企业依然坚持运营的核心所在。
前述一位依然看好进口B2C跨境电商行业的企业主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消费者的需求是刚性的,政策的转变只是改变通路的影响。渠道太多了,哪怕保税行邮的模式彻底死了,也不过是转换渠道,变成海外仓直邮发货,或是“人肉”代购。
据皇家物流深圳国际快递公司表示,现在,原本不是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一些城市,开始感受到跨境购物的汹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