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快递业也曾经历价格战
以 UPS 前身美国信使公司成立为标志,美国的包裹邮寄业务大约产生于 20 世纪 初,整个行业发展历史基本上可分为受制于政策的缓慢发展期,受益于管 制放松 和金融资本的快速发展壮大期,以及上世纪末开始的国际业务扩张期。
受制于行业管制的缓慢发展期:上世纪 70 年代之前
1907 年,UPS 的前身美国信使公司(American Messenger Company)成立,标志 着现代快递业的诞生。起初,这家公司只是经营同城餐馆之间的包裹、食 物等运 输业务,运输方式以人工徒步为主,辅以自行车开展稍长距离的业务。
50 年代初, 公司取得“公共承运人”权后,才将业务扩展到全国。
由于 70 年代之前,整个世 界,包括市场经济体制较完善的美国,邮政业的行政垄断氛围还比较浓厚 ,递送 业务基本上由邮政部门垄断,并且这种垄断得到了法律的保护,私营快递 企业所 能开展的业务非常有限,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使人们对包裹、邮件的时效 性要求 并不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快递业发展缓慢且艰难。
管制放松和金融资本推动下的高速成长期:1970~19901、管制放松扫除发展障碍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股“放松管制”浪潮。
在放松了对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的管制后,民航运输成为放松管制的对象。
1978 年,《放松航空管制法》 顺利通过。
联邦快递公司如愿以偿,决定购买一批载重量达 4.2 万磅的波音 727飞机。
而后,客货运航线运营和定价方面的限制取消,快递企业终于突破 了第一 个主要障碍。
快递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解决好与传统邮政体制的关系。
FedEx 诞生后面临的第二 个障碍是美国的《私人快递法》。
该法于 1845 年颁布,赋予了美国邮政限制私人 快递的权利。
70 年代,刚刚由邮政部改组完成的美国邮政总局即宣布快递属于邮 政专营范围,
一方面威胁要起诉那些侵犯专营权的私人快递公司;另一方面于1973 年成立了自己的快递服务企业,以分享利润丰厚的快递市场。
1979 年,美国 邮政中止了对特别紧急信件的专营权,1986 年,又中止了国际邮件的专营权,私 人快递服务商从此获得了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权利。
自此,美国民营快递 企业得 以更加快速的成长和扩张。
金融资本孵化龙头企业 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在快递企业扩张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 70 年代初,联邦快递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游说华尔街的投资银行、风投、私募股权基金 ,筹集 到了 9600 万美元,购买了 33 架小型飞机,这创下了美国企业界有史以来单项投 入资本最高的记录,1973 年 4 月,联邦快递终于突破资本瓶颈,正式开始营业, 并逐渐发展为今日快递巨头。
可以说 9600 万美元风险投资孵化了联邦快递这个巨 人,这无疑是风险投资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美国快递巨头还通过股票市场募集持续投资所需要的资本。
早期的上市公 司主要 利用从资本市场融得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来扩大企业网络规模。
比如 联邦快 递,它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成功地于 1985 年在布鲁塞尔机场开设了第一个分拣 中心,向欧洲市场扩张服务迈出重要一步;1986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和 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分别开设了分拣中心。
联邦快递 1978 年上市后,营业收入以平 均 40%左右的速度增长。
1981 年,公司营业收入高居美国航空货运公司首位,超 过了比它早 20 年进入航空货运业的竞争对手埃默里货运公司、机载货运公司等。
1983 年,公司年度营收达到 10 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创办不足 10 年, 不靠收购或合并就达到 10 亿美元营业额的公司。
国内业务的低速稳定增长与龙头企业的全球化扩张期:1990s 至今
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初具规模的快递巨头开始向竞争对手擅长的细分市场渗透(FedEx 向陆运件市场渗透,UPS 向空运件市场渗透),其间经历了由于价格战导致的毛利率和服务价格水平的下降,收入增速减缓,经过数年的发展,美 国国内 快递业务逐渐形成了双寡头格局,毛利率缓慢回升,国内业务进入平稳期。
美国快递巨头在国内业务积累了充分经验,并具备一定规模后,兼并收购 成为他 们在迅速扩张中的主要战略。
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也不再是突破创业阶段的 资本瓶 颈,而是为了并购竞争对手,实现资源快速整合,并且向着多元化并购发 展,例 如快递企业并购银行,为客户提供资金链上的增值服务。
借助大规模的并 购,主 要快递巨头实现了将业务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中国、印度等 新兴市 场,并购成为他们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主要利器。
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快递 巨头逐渐将业务扩展到了美国以外的地区,国际业务的占比也越来越高。
可以看到,美国快递两巨头,在 2000 年左右以后,其来源于国际业务的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国内业务,为其收入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美国两快递巨头中,FedEx 的财务数据年限更长,30 多年间,其营收增长了 245倍,如今已是业务遍及全球 220 多个国家,年收入近 400 亿美元的超级快递企业。
从它的收入增长过程我们能大致梳理出之前总结的美国快递业发展轨迹。
从 FedEx 和 UPS 的竞争看价格战在巨头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UPS 把持陆运快递市场,FedEx 通过空运件蓝海进入快递行业
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UPS 通过并购整合,构筑覆盖全美的陆运网络,奠定自己陆运市场王者地位。
1971 年,联邦快递首创隔夜快递,在 UPS 尚未涉足的蓝海中以庞大的投资规模获 得了成功。
FedEx 作为快递市场的后进入者,在 UPS 已占据绝对优势的陆运市场 切入是困难的,选择 UPS 当时尚未进入,而且处于散乱状态的空运市场切入是成 功的原因之一。
FedEx 的成功也来自于其近似疯狂地投资,创始人史密斯在开始 就倾尽全部家产,并募集了 9600 万美元的风投资金,购置33 架飞机,形成了一 定的航线网络,才奠定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两巨头开始向对方强势领域渗透后,价格战成主要竞争方式
80 年代,即 FedEx 成立 10 年后,陆运、空运的两大巨头分别向对方的优势市场 渗透。
UPS80 年代初开始组建航空公司,1985 年开始覆盖全美;
这一时期,FedEx也逐渐打造起了自己的陆运网络(FedEx1987 年左右以低价策略进入陆运件市 场)。
在双方竞争过程中,价格战是最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可以看到这一时期 FedEx的单件收入和利润率下降非常明显。
然而,经过激烈的竞争之后,两巨头在空运、 陆运细分市场上均形成了寡头格局,中小参与者逐步退出市场。
1990 年至 1995 年,两大快递巨头在空运和陆运件市场的布局基本完成,市场份 额趋于稳定,尽管单件快递价格并未提升,但业务量上升和边际成本下降 导致毛 利率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随后 1995 年之后,在快递市场已经基本稳定的双寡头格局之下,两大巨头投入加 大,单件成本上身,但因为也掌握了相当的议价权,因此可以通过价格的 调整来 覆盖成本端的上升,保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
以 FedEx 为例,公司 1995 年以后 单件收入出现了持续显著地上升,从 1995 年的 14.6 元上升至 2003 年的 17.69 元。
除了国际业务占比提升对均价的上拉效应以外(此效应一定程度上也被均 价较低 的陆运件比例上升所抵消),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 FedEx 在面对燃料价格、人力 成本上涨等因素撬动单件成本上升的时候,通过提高费率、征收燃油附加 费等手 段转移了成本端的压力。
因此在 1995 年-2003 年这一时期出现了单件收入、单件 成本同时上行,而营业利润率较为稳定。
而在 2003 年之后,两大巨头通过提升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差异化、个性化增 值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单件价格和毛利率进入同步提升的阶段,尤其是 2003年到 2008 年,全球化处于黄金时期,FedEx 在国际业务加大布局,取得良好成绩,利润率、单件收入快速提升。(见下图 10,这一时期国际件价格明显提升)
从 FedEx 历史的资产投入情况来看,在 80 年、91 年两个成本快速提升的年份, 之前都是有机队规模的高速增长,说明价格战之后的提升服务质量的前期 ,会经 历资本开支使得利润率提升较难的时期。
而后,随着资本开支放慢,需求的继续 增长会使得利润的弹性更大,即利润率提高。
回过头来看,价格战使得巨头保持了业务量的增长,从而逐渐巩固其行业 垄断地 位,在价格战过程中牺牲的利润在行业竞争格局好转后会慢慢得到补偿。
对比美国经验,我们认为中 国快递行业在价格战逐步进入尾声之后,将会迎 来一 个巨头加大成本投 入提高服务质量的阶段(包括提高速度、准时度、准 确度、全 球 网络完备 度),因为 只有通过 服务的提 升才能维 持巨头 的地位, 这一阶段 中, 巨头的壁垒和市场话语权使得其价格能逐步提升保证利润率稳定。
这一阶段之 后,资本开支增速放慢,巨头利 用行业地位能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使得 利润 增 长 相 对需求增长的 弹性更大,利润率反而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