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也刚好DHL国际快递(敦豪)和它的中国合作伙伴中外运合资公司已经完成了25年,去年的。 11月1日,DHL重新签订与中外运新的合资协议,拟保留DHL国际快递公司合资25年。
如无意外,这可能是第一个“黄金”案件的合资企业。
事实上,四大国际快递巨头有过在中国合资。但是,由于中国加入WTO,承诺有序开放快递服务和物流服务市场,联邦(FEDEX)国际快递公司,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国际快递公司和世界快递(TNT)国际快递公司被收买了的中国合资伙伴的股份,成外商独资企业。国际快递
“我们相信,合资公司将给予我们机会,使当地市场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情况的发展。”DHL亚太区CEO杰里许认为,这就是为什么DHL是合资公司的其余部分的唯一原因。 “我们各取所需。”
许克威还表示,DHL会持续不断地跟中外运合作,没有任何跟中外运分开的打算和想法。
DHL是最早将快递概念引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
1980年,DHL正式来到中国。由于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允许外商独立从事快递经营,因此当时的外经贸部要求,所有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从事快递业务,必须与中外运公司进行合作。国外的业务完全由外资公司处理,国内的快递主要由中外运负责。当年,DHL与中外运签订了互为代理协议。
从代理向合资演变是自然而然的。1986年,中外运与DHL成立了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这是中国第一家一体化快递业的中外合资企业。
紧随其后,UPS、TNT和FEDEX等国际快递公司也相继与中外运合作。每家合资公司的合资形式大体是50∶50的出资,双方共同派人参加管理,但各合资公司在规模上不一样。DHL国际快递的分公司有50多家,TNT国际快递有11家,而UPS国际快递只是在北京与中外运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其它地方都是代理关系。FEDEX国际快递则是寻求代理的方式合作。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快递业在过去十年发展非常快。国家邮政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快递业务收入达574.6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24亿件。同时,快递日业务量突破了1000万件,中国成了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快件日处理量突破千万件的国家。
赵沪湘表示,受益于此,过去十年中,中外运敦豪发展得相当之迅速。收入规模,盈利能力,股东回报,网络建设,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收入和利润都是在数倍地增长。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后,经过三次修订和颁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决定从2005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国投资者可以100%股权独资经营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含国际快递业务)。至此,兑现了我国在加入WTO的四年过渡期后全面开放国际货代服务市场的承诺。
于是,外资快递企业着眼于未来的更大发展,于2004年至2005年期间,抢先实施了一轮兼并重组。
2004年,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以4亿美元收购与大田集团的合资企业——大田集团-联邦快递公司50%的股权及大田集团国内快递业务网络系统与资产。
2005年,UPS以1亿多元收购中外运与UPS在华合资企业中方股权及中外运全国的UPS代理业务系统的经营权。
在这起独资狂潮中,DHL的选择却相当扎眼。2003年,DHL收购中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公司的5%的股份。双方的合资不但没有随之破裂,反而更有加深之意。
“过去25年看得出来我们表现都很好,结婚结得很好,干吗谈离婚呢?”许克威表示,DHL与中外运的合作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跟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在中国的合资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今年6月,中外运敦豪公司宣布将所持“中外运全一”及金果公司的全部股权折价转让,完全退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
两年前,中外运敦豪以3亿元收购了全一和金果公司,与中外运集团旗下的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共同启用新品牌“中外运全一”,准备借全一的快递网络迅速切入国内快递市场。
许克威表示,退出主因是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过度竞争。眼下网商和消费者过度地追求快递低价,部分民营快递企业以劳动力的低成本和牺牲快递的服务质量为代价,赔本参与竞争,导致国内快递市场的价格倒挂。因此,中外运敦豪所收购的三家国内快递企业在完成重组后,运营亏损仍达2000多万元。
在DHL退出之时,UPS、TNT和FEDEX仍在坚持。UPS中国区供应链业务营运副总裁黄毅民对记者笑称,中国仍是UPS最重要的市场之一,UPS也开始了向中国三四线城市投资的步伐。而联邦快递不仅在做国际快递业务的延伸,也开始切入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成为部分高端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供应商。
许克威表示,DHL短期内不会重返中国国内快递市场,待市场份额集中之后再进场。
本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